《桥》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桥》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桥》教学反思1历史背景,教师板书泸定桥
二、讲授新课
(一)通读全文弄清泸定桥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
1、出示思考题。
A泸定桥架在什么地方?这是座什么样的桥?
B红军为什么要夺泸定桥?
2、学生自读全文,找出有关语句作上记号并读一读。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板书略)
4、教师小结。
为了取得长征的胜利,为了北上抗日,红军必须用“飞”一样的速度跟敌人抢时间,同时必须把泸定桥从敌人手中夺过来。
板书 “飞夺”把课题补充完整。
(二)学生齐读全文,了解“夺桥”战斗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果。
1、教师出示思考题(思考题略)
2、学生按照上述提示学习课文,教师讲述“飞”“夺”及夺取泸定桥的关键。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有关句子。
4、引导学生想象,体会红军勇敢、机智、顽强。
5、出示教学挂图,指导学生看图,体会红军夺桥的艰难,找出课文有关语句读一读。
6、理解课文逼真、形象描述突击队员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句子。
7、指名按照提纲复述
(三)教师小结全文
[反思]
一、审读题目促思维
在学生预习课文,掌握字词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讲读分析,先板书“泸定桥”三字,设问:
泸定桥架在什么地方?它是座什么样的桥?红军为什么要夺泸定桥?
利用上述问题促进学生思维,并小结:为了取得长征的胜利,红军必须用“飞”一样的速度跟敌人抢时间,同时必须从敌人手把泸定桥“夺”过来。
二、板书要点助理解
《桥》教学反思2《飞夺泸定桥》一课学习完了,心里感慨颇多,有为自己的设计感到满意,对学生的表现叫好的一面,也有因自己没有抓住时机引导而遗憾的一面。为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吸取经验教训,特反思如下:
这一课是精读课文,首先让学生汇报交流有关资料,如关于红军在长征中所经历的千难万险、泸定桥的地理位置及重要的战略地位、当时敌、我双方的态势等。通过交流,学生了解了相关知识,为本课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教学本课时教师先让学生交流本节课中最想深入研究的内容。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学生提出很想研究红军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有的学生提出最想研究红军如何“飞”,怎样“夺”泸定桥,还有的学生提出更乐于研究红军在行军中遇到的哪些困难,他们是如何克服的。此时,学生眼中充满了探究的欲望。于是教师在充分鼓励后,让学生再次仔细读课文,并放手让他们自主合作深入探究。讨论交流的环节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火花不断碰撞的机会,最后,学生们分析得全面到位、探究得深刻细致。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线索,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学生所提问题层次,然后让学生找出最主要的问题,学生可以在自己动脑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深化对课文重点部分的认识。
在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展开大讨论,谈谈对课文中“飞”的看法:你想象中的是什么样子?课文中的“飞”是真的“飞”吗?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并就此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用数学的思维解决语文中的难题,即通过计算说一说红军是怎样行军的,速度有多快?学生经过紧张地计算,纷纷举手发言。每小时行军6千米,进而又计算出每分钟走多少米。究竟速度快不快呢?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发言积极踊跃,每个人的小手都举得高高的,小脸都涨得红红的,眼睛都在发着光芒,通过讨论学生们明白了红军的速度的确非常快,有的同学说:那速度跟马拉松赛跑的冠军速度一样快了、有的同学说摩托车的速度一样快……我知道学生的发言欲望之高是源于他们对课文理解地进一步深入。此后,我又进一步引导他们都来想白天行军快,晚上呢?晚上行军的速度是多少呢?学生经过计算知道晚上行军是平均每小时5千米,即每分钟90米的速度。也非常快。他们要战胜哪些困难呢?学生经过讨论知道,红军不仅要克服天黑,看不见路,还要克服天雨、路滑,还要和敌人赛跑等等。通过讨论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真正是用自己的双腿赛过了车轮,赛过了援军,抢占了先机,真的如飞一样。
第三步在教学“夺”时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读来体会红军进攻的难度很大:有天险、有敌人故意设置的障碍、更有敌人的碉堡、机枪、大炮,这是敌人认为是鸟也飞不过去的防线。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自读、齐读、带感情读,体会出了红军的英勇。顽强以及那种为了胜利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学生通过读也深刻感悟到了文章的内涵。
反思整节课,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习目标基本完成,学生的创新及求实思维得到了培养,口才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思想情操得到了陶冶,学习态度等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在学生的朗读指导上应再下一点功夫。使学生读得更有感情、更能感动人。
《桥》教学反思3《家乡的桥》这篇课文,主要通过描写家乡桥的形状多姿多彩,桥名的趣和桥所带来的乐趣这三方面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在设计教学时,我力图使传统与创新走向融合,既抓重点词,句,段的教学,体现对语文优秀传统的回归,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精神世界也得到丰富,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
一、回归传统,重说写技能的教学
认真而又扎实地教学说话和写作,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它应贯穿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在教学撷取时,我则是出示了王维的整首诗,学生自然而然也就明白了词的意思,为了理解刚劲有力,飘逸潇洒这两个词,我让学生逐一欣赏了篆,隶,楷,草四种不同的字体,然后再让他们亲身去体会,去感悟。为了帮助学生完成本篇课文的重点:利用小标题复述课文,我专门对其中的难点句子:或或或或,有的有的设计了练本领的练习。为了进一步领会课文的主旨: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我还设计了迁移练习,借用学过的古诗来替作者表达思乡之情,从而达到学习上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整合不同的知识点。
这样的教学我发现在课堂中所花的时间其实并不多,很多时候只是需要你老师稍加点拨,对学生却帮助很大。关键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关注这一点,要做一个有心人。
二、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与新课程接轨
语文教学是有情感,有生命的,语文课改倡导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受到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本课语言优美,意境也很美,但没 ……此处隐藏6203个字……学习、反思提高的机会,也是一次很好的体验,他们可以有更多机会表现自己,如何“有礼貌”的邀请、商量、说服他人来参与自己的活动,对他们来说也是一次挑战。
《桥》教学反思12《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是一篇优美的课文。作者抓住了“绍兴的船”和“绍兴的桥”这两个典型的事物,用充满韵律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风情——石桥飞架,流水人家,乌篷穿梭;通过充满乡土气息的童谣、谜语,坐船、过桥的独有的“规矩”,让我们领略到水乡孩子那一份独特的生活情趣,让我们充分感受到真是“一方秀丽水,养育一方灵性人”。
本节课,我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自读自悟、对比感悟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体会江南水乡绍兴的水、船、桥、人之间的和谐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心中的美好的情感。另外,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让学生在脑海中展现文中描写的情境,从而体会到细节描写的作用和文章的语言特点。
整堂课,学生的学习氛围比较浓厚。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课伊始,我就播放了优美的绍兴图片,从视觉上给予冲击,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为了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采用了对比、去掉修饰词语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带着问题读、同桌对读、教师示范读等多种方式,细细的品味修辞手法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本文的第三段的文字非常优美,但没能真正地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去。在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时,学生谈得比较肤浅。应该教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谈谈船夫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其重难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扎实有效地上好每堂课,真正做到学有所得,教有所获。
《桥》教学反思13“好的引入是课成功的一半”。课前我引导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了解桥的有关知识。在引入课题以桥的知识的抢答游戏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确认学生课前预习的实效性,为后面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这节课使一些平时“不安分”的学生,表现了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游戏的魅力能使人的身心处于放松、愉快的状态,使思维更加活跃,更具有意外的发现。借助游戏的力量来辅助美术教学,让学生“游于艺,成于乐”一直是我尝试的,效果较好。接着我让学生从它们的样式、特色入手,找找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特点。然后请同学做一名讲解员,给大家讲一讲自己家乡的桥功能和特征。根据学生的介绍总结出结构特点,根据需要合理地设计安排出桥的使用功能部分,再加以美化,就形成一座漂亮的桥。最后进入主题,请学生将心中的桥用画笔画出来。总的来说,我认为这节课设计思路清晰,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对学生有扶有放,重点明确。
《桥》教学反思14《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文章的情感线非常明显,那就是小钱身患绝症的的痛苦、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台湾青年、李博士舍己为人救助小钱的爱心。读者读了这篇文章都会被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爱心所感动。叶圣陶说过,课文仅仅是一个例子。要找准课文中的能力培养点,语言训练点。于是,本节课,我紧紧围绕“语用”,展开读写思辨,进行课堂的引领。
一、创设语境,培养学习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重陶,获得思想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还是理解词语,都在学生的充分体验后,总结而出,或深或浅,老师只要适当加以引领,提升,孩子满满消化。比如,在学生理解“辗转”这个词语意思的时候,先可以寻求字典的帮助,也可以联系上下文,读中理解,也有意识地渗透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这对学生平时自己读书理解词语意思,积累词汇还是很有帮助的。
二、紧抓细节,提升写作手法。
本文在写法上很有特点,作者在细节描写上多次运用对比,使故事更具感染力。在教学中,我有意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体会、朗读:将“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与杭州的美景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景色虽好而小钱的生命却即将逝去的悲哀。
三、拓展练笔,扎实言语训练。
课文独有的“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的写法,值得孩子们去掌握。于是在孩子们深刻感悟之后,趁热让学生拓展阅读资料,了解“境由心生”的妙处,再顺势引导练笔。只有让学生“读”进去后,通过说的形式“浮”出来,再通过写的训练“沉”下去,课堂教学才能绽放溢彩。 一堂课下来,娓娓道来也好,激情澎湃也好,只要是学生的舞台,也心满意足。教学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次课堂上孩子们的情感被激发,思路被打开,思想在碰撞,只是在少数少时。回想一堂课,总觉得预设很完美、丰满,而生成却略显骨感。教学之路漫漫,摸索无止境,巧妙地把控与驾驭课堂,还得好好修炼。
《桥》教学反思15前一天下午三点,接到电话第二天要去**镇小上一堂课,三位老师,同课异构,课文题目是五年级下册《桥》,有点慌。时间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因为接到电话我还慢条斯理的请假,安排好课,放学回家还像客人一样去吃了晚饭,吃了饭我还到菜地田野逛了一圈。我自己都觉得悠闲。可是关键的原因还是,文本太难处理。
回来的晚上,我一直在看各种设计,一节课,第一课时,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分配这四十分钟。课文重难点很清楚,感受文章语言文字特点和感悟老汉的形象。我想让设计出彩,正是这样的念头,让我忽略了很多东西,甩掉了环境的铺垫,直接切入主题。因为我不知道第二年考量我的不是设计的出彩,而是表现的沉稳。设计可以很朴实,但是老师的素质要体现出来,要达到他们拿得出去的标准。正是这种方向的偏离,我看到了自己最大的弊病。
第一,平时上课对自己语文课堂的语言要求不高。口头语较多,这一点,在你不自信的时候会表现得特别明显。特别是在这样心里没底的情况下,紧张会让你的许多小毛病都钻出来。我不得不说,这一次真的挺紧张,因为在前一天11点多,我还在斟酌文本的取舍。课件的制作已经被我撇到不知道什么时候了。因为准备得不够,所以不自信。
第二,课文内容的选择上,很冒险。作为第一课时,我要在前15分钟处理好字词、文章的主要内容。后十五分钟重点品读老汉的形象,最后10分钟根据品读完成课堂作业本上的而一个小练笔。上完后我自己也觉得环境的烘托没有读,学生很难走进老汉,感受他的形象。可是当我觉得太多人回去选择前面环境描写的句子感受下说语言特点的时候,我就想当然的把它撇掉了。真当是舍本逐末啊!幸好这是我自己上完课之后就后知后觉的。
第三,板书,还要再练。一手好字,可以让一个语文老师提高许多分。可我,态度认真点,写的好点,态度不认真就随便了。以前教高中真好,可以带点草或有自己的特色,可是到了小学,要写一首漂亮而有特色的正楷字,我还要练上三年吧!
所有的反思都回到了语文老师最初应该努力的方向,漂亮的朗读,漂亮的板书,还有漂亮的设计。我要做的还有好多。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