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除问题教学反思9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连除问题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连除问题教学反思1“连乘、乘加、乘减”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这个单元的内容。生活中需要用连乘获乘加、乘减解决的实际问题很多,教材选择了“学校图书室用正方形瓷砖铺地”这一学生较为熟悉的素材,设计了“用100块瓷砖来铺,够吗?110块呢?”的问题情境。
通过解决这一问题,呈现了小数连乘、乘加两种算式,通过这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学习小数连乘、乘加运算,使学生体会到小数的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的一样,小数的混合运算也是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有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经验,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并不困难。但是要注意的是,教学时应当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道理一样,避免盲目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因此本节课,我努力做好以下两点:
(1)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现代教育中,知识不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而是实现创新的手段。因此,要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并不难,完全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但这样一来,学生对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就相当于死记硬背。所以,本课我采用教材给我们提供的情境,启发学生用不同思路解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到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同时体会到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的相同。
(2)把数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把数学活动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如:从学生们较为熟悉的铺地砖的活动引入,使学生易于从生活经验出发,便于学生的理解,也便于学生用不同思路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认同本节课所要领悟的规律。
巩固练习时,我特别注意应用本课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良好情感。
连除问题教学反思2新授课的学习。我先用课件出示2个信息,一共有480个羽毛球,有8个盒子,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明白可以求出每盒有多少个?再出示一共480个,每筒装6个羽毛球,再让学生提问,学生知道可以求出可以装多少筒?接着出示三个信息,我们班分成3个组,每组12人,一共植树144棵,你能根据什么信息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回答也比较好,通过这样的练习主要让学生能找到相关联的数量关系。接着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你从图上知道了哪些信息?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有2个书架:每个书架有4层。一共有224本书,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然后要求学生独立解答,我下去巡视,指名用不同方法做的学生上黑板板演,再请他们分别说说你先算的是什么,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解决的,然后比较两种方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接着把“ 想想做做”来完成1、2、3。整堂课的大概流程就是这样。
两步计算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中间问题,即第一步先算的是什么,我都板书出来。如:224÷2=112(本)112÷4=28(本)这种方法,先算的是平均每个书架放多少本书,这个“平均每个书架放多少本书”就板书在式子的边上,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说理。
还有我没有设想到的是我课堂上与学生练习时发现都是可以通过连除或先乘再除来解答的,但是课堂作业5、6、7三题第一步用乘法来解答是不合适的。如第5题就是3只燕子2天一共吃害虫780只,求每只燕子每天吃多少只害虫?就有学生先用2乘3,再780除以6,其实应该在前面练习中放入一题,让学生比较与体会,这样学生解答就比较会有方向。打算在下面的练习中加强这方面的比较。
最后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不爱说。当我问做对的同学举手的时候,90%以上的学生都举手了,但是当我问你是怎么想的时候,举手的同学却是寥寥无几,原因就在于不爱说理。那么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改变提问的方式,比如说可以问“你猜猜他(板演的同学)是怎么想的?”这样也许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连除问题教学反思3今天上了一节解决实际问题的课,主要是要让学生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在列式计算时尽可能的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的意义,努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的时候,每做完一题都会问学生这题你为什么这么做,你是怎么想的,但在上课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说不清楚,有的人越说越糊涂,比如在下面这一题中我先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图中呈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再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最后让学生交流思考方法。但在交流思考方法的时候,出了一些问题,这题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算四辆汽车一次运了多少箱,再算一辆汽车一次运了多少箱;另一种是:先算一辆汽车两次运了多少箱,再算一辆汽车一次运了多少箱。学生在说的时候说不清楚,后来课后想想可能我要求太高,要学生都说出来,二年级学生说毕竟还比较吃力,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好,所以学生对于应用题说说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也就是想的方法,用语言来表达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只有那些好的学生才说的出来,所以,等到上下一个班级的时候我改变了一下教学方法。
就比如上面那道题目,我先是让他们找条件,学生找出条件后让他们从三个条件中找出两个向关联的条件,看看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求出什么问题;之后再利用新求出的条件和刚刚没有用的条件和起来解决问题,也就是“找条件求问题”,这样下来学生会说多了,条理层次也比刚刚清楚。
连除问题教学反思4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的意义和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我的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让学生观察今天的算式跟以往有什么不同,学生能说出:以前是乘法,今天是乘加乘减,引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乘加、乘减式题,让学生感知算式与图意的内在联系。继而问学生,3×4-1这个算式先算什么?3×3+2先算什么?在乘加乘减算式中先算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先算乘,再算加减。
2、在练习时,先让学生说如何列算式,再说算式里先算什么,巩固计算顺序;主要利用课本中的桃子图、沙滩上的人数图让学生通过对图的观察,列出乘加乘减的算式。图式结合,以明算理。
在本节 ……此处隐藏2030个字……题教学反思8
一、结合生活实际,让学习更接近生活。
在本节课里,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定在“会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设计时主要考虑如下。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尤其是对好动的低年级学生,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使他们感到有趣是设计教学的前提。这节课我在教学引入方面采用了让学生看团体操表演的形式,学生都感到很有趣,有效地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为课堂教学开了个好头。如果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也就活了,学生也更愿意学了。团体操的表演的情景,是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一个小圈有多少人”也就成了他们希望解决的问题。可见联系实际能够激起他们学习的愿望,并且能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还能够有效地是数学课堂得以延伸。
二、注重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探究性学习是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式。以问题为引导的探讨性学习模式一般可分为四个过程:第一步,发现问题;第二步,学生提出问题;第三步,组织探究活动解决问题;第四步,回顾反思,并提出要继续探究的问题。在设计时,我是这样一步步完成的:第一步,由观察“春季运动会”的情景,使学生发现问题;第二步,让学生从中找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第三步,师生共同探讨如何解决“每个小圈有多少人”这个问题;第四步,回顾总结解决问题的步骤,并希望大家能够多留心身边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在教学例题时,我首先:
(1)创设情景,引出问题:出示情景图:春季运动会正在热烈地进行着,你们看又在进行什么比赛?
(2)观察收集,提出问题:
①独立观察情景图,收集数学信息。
②交流收集的有关信息:有60人表演团体操,平均分成2个大圈,每个大圈平均分成5个小圈,每个小圈有6人。
③自己提出数学问题。
(3)探讨交流:
①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着重探讨书本提出的问题,确定第一步解决什么问题。
②全班进行汇报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法:
a、每大圈有几人?60÷2=30(人)每个小圈有几人?30÷5=6(人)综合算式:60÷2÷5=69(人)
b、2个大圈共有多少个小圈?5×2=10(个)每个小圈有多少人?60÷10=69(人)综合算式:60÷(2×5)=6(人)根据不同思考角度,体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4)自我评价:在探索交流活动中,说、听、议做得如何?
就这样,我把整个学习过程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己不断的探究中,学会生活中的数学。
连除问题教学反思9今天上了一节《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也就是用连除解决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相当于旧教材中的归一问题。本节课的整个内容包括一道例题和“想想做做”的7道练习题,还有一道思考题。整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首先小黑板出示三道简单的用除法来解决的一步计算应用题:1.有三组学生植树,一共植了12课,平均每组植多少棵?2.5本笔记本共20元,平均每本笔记本多少钱?3.有三组学生去植树,每组有4个人,总共植了36棵。问:①一共有多少人去植树?②平均每组植了多少棵?前两题我是要求学生齐读题目,然后指名口头解答,第三题在解决两个小问题之前我先要求学生说出要选择哪些相关问题。然后出示课题——解决实际问题(板书)。接下来开始新授课的学习。我先出示挂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你从图上知道了哪些信息?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有2个书架:每个书架有4层。然后我添了个条件:一共有224本书。然后我问根据这些条件你能不能提出什么问题来?当学生提到“平均每个书架没层放多少本书”时,我马上卡片出示这个问题,然后要求学生独立解答,我下去巡视,指名用不同方法做的学生上黑板板演,再请他们分别说说你先算的是什么,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解决的,然后比较两种方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接着我把224该成448,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旨在说明:不管数字怎么改变方法是一样的。最后做了两道练习题。
整堂课的大概流程就是这样。尽管本节课上下来相对流畅,但不乏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抓住了重点但没有突出重点。
两步计算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中间问题,即第一步先算的是什么,这个最好要板书出来。如:224÷2=112(本)112÷4=28(本)这种方法,先算的是平均每个书架放多少本书,这个“平均每个书架放多少本书”最好要板书在式子的边上,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说理。
第二:形式单一。
这里我所说的形式单一包括两个方面:一.说理方式的单一。说理本身就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不爱说。当我问做对的同学举手的时候,90%以上的学生都举手了,但是当我问你是怎么想的时候,举手的同学却是寥寥无几,原因就在于不爱说理。那么可以尝试改变提问的方式,比如说可以问“你猜猜他(板演的同学)是怎么想的?”这样也许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练习形式的单一。我就是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板演,最后说理,比较模式化。可以换种形式来完成练习,如口答的形式。再者就是在说理的时候,不一定要根据算式说出先算的是什么,还可以教师先规定先算什么,然后让学生列出式子。
第三:我的一些“通病”。
之所以说是我的“通病”,是因为都是些我比较容易犯的问题,跟我的教学经验有关,跟我的对教材还不是吃得很透有关。
1.时间的把握。
前面的复习铺垫时间显得稍长,应该控制在五分钟以内,那么全班的读题可能可以略去,只要学生看题解答就可以了。既然前面已经超时,那么要调配好下面的时间。正因为没有做好这一点,同学们的练习时间就短了,也许就没有达到巩固的效果。
2.让学生说多一点。
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或说理的时候,特别是当学生说的疙疙瘩瘩的时候,我总是怕他说不出或者说不好,于是还没有等他说完就总是急着去帮他完善他的语言,其实要相信学生能说好,要把机会留给他们,也就多等几秒钟的时间。
3.利用好课堂生成。
本节课有三处生成的地方,我都没有处理的很好,显得有些生硬和牵强。一处是当我问“你能根据这三个条件提出什么问题吗”,一个学生是这样说的:假如有4个书架……我没有等他说完便说“你没有听清楚老师的问题,老师的问题是……”这里我不应该直接否定他,可以说“我们看图上是4个书架吗”可能这样处理会好一点。二处是当我们算出例题的结果是28本时,一位学生突然举手跟我说:书架上明明只有25本书。这使我有点措手不及、哭笑不得,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我的引导不当,使他注意别的地方去。三处是一道关于吃药片的练习题,用共150片去除以每日3算出来的结果的单位是什么有点争议,我本应该马上收拢告诉大家这样做是讲不同道理的,所以我们一般不用这种方法来做,可是我还是问了下去,于是各种答案都有,造成不必要的争议。
说着说着,竟觉得有种说不完的感觉。确实,有很多的问题存在着,但我想只要能够意识到,我一定可以慢慢地克服,以不断提高我的课堂教学水平。
文档为doc格式